“集体癔症”的负性“麻醉”与积极“感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集体癔症”属于精神疫病,它缘于患者心理上产生的剧烈矛盾或者受到的不良暗示。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喜怒无常、神经过敏、胸闷、心慌、呕吐,严重时甚至出现手足或者全身麻痹、痉挛,还有的则表现为意识障碍以及低昏迷状态。
“集体癔症”不等同于简单行为模仿
“集体癔症”的患者并不是在故意相互模仿,而是当一群人面对同一个恐怖事件或者共同关心同一个突发状况时,产生了某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出现了共同的精神障碍类的癔症反应,并直接表现为躯体化特征。
“集体癔症”的患者年龄相似,都过着集体生活,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亲密关系。与此同时,她们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也比较相似。另外,女性本能的感性认知方式使她们更容易在某种不良暗示的状况下,出现比较异常的躯体反应。
同理,江苏的“疫苗晕眩”事件也在表明,当个学生因为体质较差而晕倒时,其他的同伴便开始在一种强烈的“注射就会晕倒”的心理暗示下开始陆续出现相似症状,而并非是有意希望自己晕倒。
“集体癔症”也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情绪传染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安利推销员游说的经历。在他们热情洋溢的言辞中,你可能很容易就被他们说服并大掏腰包,甚至更会被他们的大家族吸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比如,在安利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情绪激昂,信心鼓舞,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那种亢奋的气氛可能会让次参与其中的人感觉不适,但几次下来,这种气氛就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一种非常积极的暗示作用,使人产生期望融入其中的冲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体癔症”有时也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情绪传染。但是这种暗示性极强的群体情绪一旦脱离特定环境,便很难维持长久效应。
紧张感与孤独感易导致传染“集体癔症”
一般说来,一个群体中相对紧张敏感或孤独封闭的人群容易受到这种癔症的侵袭。因为这些人比较容易关注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善于将原因归结到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上,然后再从这种“归因”中寻找更多的相似感受,从而一步步陷入“患病”状态。
- 早发现
- 早预约
- 早治疗